搜索

  • 新闻
  • 律师

新闻

新闻
不当得利是否有刑事责任?
发布时间:2025-10-24 17:16:06
浏览次数:0


收到误转的 10 万元拒不退还,会坐牢吗?”“拾得贵重物品据为己有,是不当得利还是犯罪?在财产纠纷中,不少人混淆了不当得利的民事属性与刑事责任的边界。有人认为只要是 不当获利就可能面临刑事处罚,也有人误以为所有不当得利都只需承担返还义务。

我国法律对不当得利的规制形成了 民事优先、刑事补充的清晰框架:不当得利本身属于民事法律制度,核心责任是返还财产;但当行为超出民事违法范畴,符合刑法规定的犯罪构成要件时,就可能转化为刑事犯罪,需承担刑事责任。本文结合《民法典》《刑法》条款与司法实践,系统解析不当得利与刑事责任的关系,厘清二者的边界与转化条件。

一、法律定位:不当得利的本质是民事责任

要判断不当得利是否涉及刑事责任,首先需回归其法律本质。根据《民法典》第一百二十二条,不当得利是 因他人没有法律根据,取得不当利益,受损失的人有权请求其返还不当利益的行为。这一制度的核心价值是纠正 无法律依据的财产流转,维护财产归属的公平秩序,其法律后果主要体现为民事责任,而非刑事责任。

(一)不当得利的民事责任核心

不当得利的民事责任以 返还利益为核心,具体包括三种形态:

1.原物返还:若得利财产仍存在(如未消费的款项、未处置的物品),得利人需返还原物及孳息(如存款利息、物品自然增值);

2.折价赔偿:若原物已灭失或无法返还(如款项已用于日常开支),需按利益的实际价值折价赔偿;

3.赔偿损失:若得利人明知或应知取得利益无法律根据(即 恶意得利),还需赔偿受损失方的额外损失(如资金占用利息)。

例如,某公司财务误将工资转入离职员工账户,离职员工的获利构成不当得利,公司可通过民事诉讼要求其返还钱款。即便员工已使用部分款项,也只需承担返还或折价赔偿的民事责任,不会直接涉及刑事处罚。

(二)民事责任与刑事责任的本质区别

不当得利的民事责任与刑事责任在立法目的、追责方式上存在根本差异,这决定了其通常不涉及刑事处罚:

对比维度

不当得利(民事责任)

刑事责任

立法目的

纠正财产流转错误,恢复公平秩序

惩罚犯罪行为,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责任性质

补偿性(返还利益、赔偿损失)

惩罚性(有期徒刑、罚金等)

追责主体

受损失方(通过民事诉讼主张)

国家(由检察机关提起公诉)

启动条件

满足民事构成要件即可

需符合严格的犯罪构成要件

正如华律网指出的,单纯的不当得利多通过民事途径解决,只有在特定情形下才可能与刑事责任产生关联。

二、边界突破:不当得利转化为刑事责任的三种情形

虽然不当得利本身不构成犯罪,但当行为人的主观恶性、行为方式、获利数额达到刑法规定的标准时,就可能突破民事边界,转化为刑事犯罪。司法实践中,最常见的转化情形包括三类:

(一)情形一:拒不返还 代为保管财物”—— 构成侵占罪

侵占罪是不当得利转化为刑事犯罪的最典型情形。根据《刑法》第二百七十条,侵占罪是指 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行为,或 将他人的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出的行为。

此类行为与不当得利的转化需满足三个条件:

1.存在 代为保管关系:行为人基于委托、租赁等关系合法持有他人财物(如保管朋友的首饰、代收他人快递);

2.主观上 非法占有:行为人明确表示拒不返还,或通过转移、隐匿财物等行为表明占有意图;

3.数额达到 较大标准:司法实践中,侵占数额通常以 1 万元以上为 数额较大的起点。

例如,张某委托李某保管祖传字画,后张某要求返还时,李某谎称字画丢失并实际变卖获利 5 万元。李某的行为最初可能被认定为不当得利,但因其 拒不退还且数额超过 1 万元,已构成侵占罪,可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

(二)情形二:通过欺诈手段获利 —— 构成诈骗罪

若行为人以 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式使他人陷入错误认识,进而取得利益,则可能构成诈骗罪,而非单纯的不当得利。

诈骗罪与不当得利的核心区别在于主观故意产生的时间:不当得利的获利是 被动接受(如误收款项),而诈骗罪的获利是 主动骗取。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罪的立案标准为 数额较大,即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

例如,王某谎称能为刘某办理购房资格,收取刘某 办事费” 8 万元后失联。王某的行为看似是 收取费用后未办事的不当得利,但本质是以欺诈手段主动骗取财物,且数额达到诈骗罪标准,应被追究刑事责任,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三)情形三:利用职务便利获利 —— 构成职务侵占罪或贪污罪

当不当得利行为与 职务便利结合时,可能构成职务侵占罪或贪污罪,这两类犯罪本质是特殊主体的 侵占行为

职务侵占罪:根据《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条,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6 万元以上)的,构成职务侵占罪;

贪污罪: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侵吞、窃取、骗取公共财物的,构成贪污罪,立案标准为 3 万元以上。

例如,某公司出纳赵某利用记账漏洞,将公司 10 万元货款转入个人账户并拒不归还。赵某的行为看似是 不当占有公司款项,但因其利用了出纳的职务便利,且数额超过 6 万元,已构成职务侵占罪,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

三、司法认定:如何区分 民事不当得利刑事犯罪

实践中,案件常出现 民事与刑事交织的情况,法院需从四个维度精准区分:

(一)核心标准一:主观是否具有 非法占有故意

这是最关键的区分点。不当得利的受益人主观上通常是 被动获利,要么不知利益无法律根据(如误收转账),要么虽知晓但未采取积极的占有手段;而刑事犯罪的行为人主观上具有 主动非法占有的故意,如拒不返还、欺诈骗取等。

例如,甲误将 5000 元转入乙账户,乙发现后未主动返还,甲起诉后乙立即退还,乙的行为属于民事不当得利;若乙收到款项后立即将账户注销并隐匿,明确表示拒不返还,则可能转化为侵占罪(需达到数额标准)。

(二)核心标准二:行为是否具有 违法性

不当得利的发生通常是因民事行为瑕疵(如合同无效)、操作失误等合法事由导致,行为本身不具有违法性;而刑事犯罪的行为本身具有明显违法性,如欺诈、利用职务便利、盗窃等。

正如正义智库的分析,民事不当得利与刑事犯罪的认定需看行为是否符合刑法分则规定的犯罪构成要件,若仅符合不当得利要件而无违法犯罪行为,则不涉及刑事责任。

(三)核心标准三:获利数额是否达到 刑事立案标准

刑法对财产犯罪设定了明确的数额门槛,未达到标准的即使存在不当获利,也仅承担民事责任。例如,侵占他人财物 8000 元,因未达到 1 万元的 数额较大标准,只能通过民事诉讼要求返还;若数额达到 1.5 万元,则可能构成侵占罪。

需注意,不同地区对 数额较大的标准可能存在差异,如诈骗罪的立案标准在部分地区为 3000 元,部分地区为 5000 元,但均需符合刑法规定的范围。

(四)核心标准四:是否存在 拒不返还等加重情节

拒不返还是不当得利转化为侵占罪的关键情节。若受益人在权利人主张权利后及时返还利益,无论数额大小,均不涉及刑事犯罪;若经多次催告仍拒不返还,且数额达标,则可能构成犯罪。

例如,丙拾得丁的笔记本电脑(价值 1.2 万元),丁找到丙后,丙当场归还,丙的行为不构成犯罪;若丙拒绝归还并将电脑变卖,则构成侵占罪。

四、典型案例:实务中的边界划分与裁判规则

案例一:误收转账未返还 —— 民事不当得利

某电商平台因系统故障,向已退款的顾客陈某重复支付货款 2 万元。陈某发现后未主动告知平台,平台联系后陈某以 平台自愿支付为由拒绝返还。平台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法院认定陈某的获利无法律根据,构成不当得利,判决其返还 2 万元。

裁判要点:被动获利且无欺诈、拒不返还等情节的,仅承担民事返还责任,不涉及刑事犯罪。

案例二:代为保管财物拒不返还 —— 构成侵占罪

吴某将价值 3 万元的手表交给朋友周某保管,约定 1 个月后取回。到期后吴某多次索要,周某谎称手表被盗,实际将手表赠与女友。吴某报警后,警方查明真相,周某因侵占数额达 3 万元且拒不返还,被法院以侵占罪判处拘役 4 个月,并处罚金 5000 元。

裁判要点:代为保管财物且 数额较大 + 拒不返还的,构成侵占罪,需承担刑事责任。

案例三:虚构事实骗取 好处费”—— 构成诈骗罪

郑某自称是教育局工作人员,可帮助家长黄某为孩子办理重点小学入学资格,收取黄某 好处费” 6 万元。黄某发现被骗后报警,郑某被抓获。法院审理认为,郑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虚构身份骗取财物,数额达 6 万元,构成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 2 年,并处罚金 1 万元。

裁判要点:通过欺诈手段主动骗取财物的,无论是否存在 获利无法律根据,均构成诈骗罪,而非民事不当得利。

五、实务指引:不同主体的应对策略与风险防范

(一)受益人的应对:避免从 民事滑向 刑事

1.及时核实利益来源:收到不明款项、物品时,应第一时间联系支付方或权利人,核实是否属于不当得利;

2.主动返还利益:确认属于不当得利后,应及时返还,避免因拖延引发纠纷;

3.配合权利人主张:若权利人通过诉讼、协商等方式主张权利,应积极配合,切勿采取隐匿、转移财产等行为,避免转化为刑事犯罪。

(二)受损方的维权:选择正确的救济路径

1.优先尝试民事救济:若受益人为被动获利且无拒不返还情节,可通过协商、民事诉讼要求返还,成本更低、效率更高;

2.及时报警追究刑事责任:若存在欺诈、拒不返还、利用职务便利等情形,且数额达标,应立即报警,通过刑事立案追究对方责任;

3.证据收集要点

01民事维权:需收集转账记录、合同、沟通记录等证明不当得利存在;

02刑事报案:需额外收集证明 非法占有故意的证据,如对方拒不返还的录音、欺诈的聊天记录、利用职务便利的证据等。

(三)常见误区规避

误区一:只要拒不返还就构成犯罪

拒不返还需同时满足 数额较大”“非法占有故意等条件,若数额未达标,仅需承担民事责任。

误区二:不当得利数额大就一定坐牢

数额仅是参考因素,若受益人主动返还,即使数额巨大,也不涉及刑事责任。

误区三:刑事立案后就不能要回财产

刑事犯罪案件中,受害人可通过 追缴赃款赃物”“附带民事诉讼等方式追回财产,且优先级高于民事债务。

 


媒体联系

地址:上海市普陀区长寿路285号9楼B座(恒达大厦)

邮编:200333

电话:13818596635

传真:

邮箱:34295944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