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新闻
  • 律师

新闻

新闻
夫妻一方借贷,另一方必须还吗?
发布时间:2025-10-28 17:04:00
浏览次数:0


配偶偷偷借钱,我毫不知情,这笔债需要我还吗?”“丈夫做生意欠下巨款,妻子是否要共同承担?在婚姻家庭与民间借贷交织的场景中,这类疑问频繁出现。夫妻一方以个人名义对外借贷后,债务归属与清偿责任的认定,直接关系到夫妻双方及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四条及相关司法解释,确立了 共债共签”“家庭日常生活需要”“共同利益用途三大核心认定原则,清晰划分了夫妻共同债务与个人债务的边界。本文结合最新法律规定、司法实践案例,系统解析夫妻一方借贷后的责任承担规则,为婚姻关系各方提供明确的法律指引。

一、核心原则:夫妻债务认定的三大法律依据

夫妻一方借贷后另一方是否需偿还,关键在于债务是否符合法定的夫妻共同债务构成要件。《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四条构建了三位一体的认定体系,从债务形成的意思表示、用途性质等维度作出明确界定。

(一)共债共签原则:共同意思表示是核心前提

共债共签是认定夫妻共同债务的首要标准,指夫妻双方共同签字、一方签字后另一方事后追认,或通过电话、短信、微信等其他形式达成共同借贷合意所负的债务,应当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

这一原则体现了意思自治与地位平等的法律精神,既保障了夫妻另一方的知情权与同意权,从源头上避免 被负债现象,也为债权人提供了明确的风险防范指引。实践中,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办理个人贷款业务时,通常要求已婚借款人夫妻双方共同签字,或提供经公证的授权委托书,正是对这一原则的践行。

事后追认的形式包括书面确认、口头认可、实际参与还款等。例如,一方借款后,另一方主动向债权人偿还部分款项,且无明确声明系代付行为,可视为对债务的追认,该债务将被认定为共同债务。

(二)家庭日常生活需要原则:小额债务的推定规则

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即使未取得另一方同意,也应直接推定为夫妻共同债务,另一方需承担连带清偿责任。这一规则旨在平衡 夫妻一方权益保护债权人信赖利益,避免因小额债务的认定过度增加交易成本。

1. “家庭日常生活需要的范围界定

司法实践中,家庭日常生活需要通常指夫妻共同生活及家庭成员基本生存、发展所需的必要开支,具体包括四类:

基本生活消费:如食品、衣物、住房租金或房贷、水电费、燃气费、物业费等日常开支;

家庭成员抚养赡养:如子女教育费、医疗费、老人赡养费、未成年人课外辅导费等;

家庭合理社交:如家庭成员必要的聚餐、探亲访友礼品支出、家庭聚会费用等;

小额应急支出:如突发疾病的医疗费、家电维修费用、车辆保养费用等。

需注意的是,家庭日常生活需要的标准具有相对性,需结合夫妻双方的收入水平、消费习惯、家庭规模等因素综合判断。例如,月收入 5000 元的家庭,1 万元的借款用于孩子学费可认定为 家庭日常生活需要;但月收入 3000 元的家庭,5 万元的借款用于购买奢侈品,则明显超出合理范围,不能适用该推定规则。

2. 推定规则的例外情形

若夫妻另一方能提供证据证明,借款并未实际用于家庭日常生活,可推翻 共同债务的推定,主张该债务为借款人个人债务。常见的例外情形包括:

借款人将借款用于个人挥霍(如赌博、购买奢侈品、包养情人),且债权人明知或应知;

借款发生时夫妻双方已分居,且借款未用于分居期间的家庭共同开支;

借款金额显著超出家庭日常消费水平,且无证据证明与家庭生活相关。

例如,妻子在丈夫不知情的情况下借款 8 万元用于购买名牌包,丈夫提交妻子的购物记录、分居证明等证据,可证明借款未用于家庭生活,法院将认定该债务为妻子个人债务。

(三)共同利益用途原则:大额债务的举证责任分配

对于夫妻一方以个人名义超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原则上不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但债权人能证明借款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共同生产经营或基于夫妻双方共同意思表示的除外。这一原则将大额债务的举证责任转移给债权人,有效防范 一方大额举债,另一方不知情却被负债的风险。

1. “共同生活的认定标准

此处的 共同生活不同于 家庭日常生活,主要指夫妻双方为提升生活质量、实现共同生活目标而进行的重大开支,如购买夫妻共同居住的房产、车辆,装修共同住房,全家出国旅游等。例如,丈夫以个人名义借款 50 万元用于购买夫妻共同居住的房产,即使妻子未签字,债权人提供购房合同、房产登记信息(登记在夫妻双方名下)等证据,可证明借款用于夫妻共同生活,该债务将被认定为共同债务。

2. “共同生产经营的核心特征

共同生产经营通常指夫妻双方共同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共享经营收益或共担经营风险的情形,具体包括:

夫妻双方共同出资设立企业,或一方出资但双方共同参与决策、管理;

一方经营企业,另一方虽未直接参与管理,但在财务、人事等方面提供支持(如协助记账、联系客户);

企业经营收益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如企业利润用于偿还家庭房贷、支付子女教育费等。

例如,妻子以个人名义借款 200 万元用于夫妻共同经营的餐饮连锁店扩张,债权人提供企业工商登记信息(夫妻双方为股东)、经营流水(收益转入家庭账户)等证据,可证明借款用于共同生产经营,法院将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

3. 债权人的举证责任要求

债权人主张大额债务为夫妻共同债务时,需提供充分证据证明借款用途,不能仅以 夫妻关系存续为由推定。实践中,法院认可的证据包括:

借款资金流向证据:如借款转入夫妻共同经营的企业账户,或用于支付夫妻共同房产的首付;

夫妻共同参与的证据:如另一方在企业经营文件上签字,或在沟通中提及借款事宜;

收益共享证据:如企业经营利润用于家庭开支的银行流水、消费凭证等。

若债权人无法提供上述证据,仅能证明借款发生在夫妻关系存续期间,法院将认定该债务为借款人个人债务,另一方无需承担责任。

二、责任划分:夫妻共同债务与个人债务的清偿规则

明确债务性质后,需根据 共同债务个人债务的不同属性,适用差异化的清偿规则,这直接关系到夫妻双方的财产权益。

(一)夫妻共同债务的清偿规则

1.共同财产优先清偿:夫妻共同债务首先以夫妻共同财产清偿,包括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双方取得的工资、奖金、投资收益、房产、车辆等。共同财产足以清偿的,清偿后剩余部分由夫妻双方协商分割;协商不成的,按法律规定平均分割。

2共同财产不足时的连带清偿:若夫妻共同财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共同债务,夫妻双方需以个人财产承担连带清偿责任,即债权人可要求任意一方以个人财产偿还全部剩余债务,偿还债务的一方可向另一方追偿其应承担的份额(通常为 50%,有约定的按约定)。

3.离婚后的责任延续:即使夫妻双方已离婚,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共同债务仍需承担连带责任。离婚协议中关于 债务由一方承担的约定,仅对夫妻双方具有约束力,不能对抗债权人,债权人仍可要求另一方偿还债务。

例如,夫妻双方离婚时约定,婚姻期间的 100 万元共同债务由男方承担,但债权人仍可起诉女方要求偿还,女方偿还后可依据离婚协议向男方追偿 100 万元。

(二)夫妻个人债务的清偿规则

1.个人财产单独清偿:夫妻一方的个人债务,仅以其个人财产清偿,包括婚前个人财产、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取得的专属个人的财产(如遗嘱或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一方的财产、一方因受到人身损害获得的赔偿)。

2.不得执行共同财产中的个人份额:债权人不能直接要求以夫妻共同财产清偿个人债务,但可申请法院查封、扣押共同财产中属于借款人的份额。例如,夫妻共同拥有一套房产,借款人的个人债务到期未还,法院可查封该房产,待分割后以借款人的份额清偿债务。

3.离婚后的责任独立:离婚后,夫妻一方的个人债务由其自行承担,与另一方无关。即使债务发生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只要被认定为个人债务,离婚后另一方也无需承担清偿责任。

三、举证规则:不同主体的举证责任分配

在夫妻债务纠纷中,举证责任是决定案件结果的关键。《民法典》及司法解释根据 共债共签”“家庭日常生活”“共同利益用途三大原则,明确了债权人、借款人、夫妻另一方的差异化举证责任。

(一)债权人的举证责任

1.主张共债共签的举证:债权人需提供夫妻双方共同签字的借款合同、借条,或另一方事后追认的证据(如微信聊天记录、录音、还款凭证),证明存在共同借贷合意。

2.主张家庭日常生活需要的举证:债权人仅需证明借款发生在夫妻关系存续期间,且金额符合 家庭日常生活的合理范围,即可推定为共同债务;若夫妻另一方主张借款未用于家庭生活,需承担反驳举证责任。

3.主张大额共同利益的举证:债权人需提供证据证明借款用于夫妻共同生活或共同生产经营,如资金流向记录、共同经营证据等,否则需承担举证不利后果。

(二)夫妻另一方的举证责任

1.反驳家庭日常生活推定的举证:夫妻另一方需提供证据证明借款未用于家庭日常生活,如借款人的赌博记录、奢侈品消费凭证、分居证明等。

2.反驳大额共同利益的举证:若债权人主张借款用于共同生活或经营,夫妻另一方需提供证据证明借款与共同利益无关,如企业经营独立于家庭的财务记录、借款用于个人挥霍的证据等。

3.主张债务为个人债务的举证:夫妻另一方需提供证据证明借款符合个人债务的情形,如借款发生时双方已分居、债权人明知借款用于个人用途等。

(三)借款人的举证责任

借款人需提供证据证明借款用途,以支持 共同债务个人债务的主张:

主张为共同债务的,需提供借款用于家庭生活或共同经营的证据;

主张为个人债务的,需提供借款用于个人用途的证据,或夫妻另一方明知且同意为个人债务的证据。

四、典型案例:司法实践中的责任认定规则解析

案例一:家庭日常生活需要的小额债务推定

张某与李某系夫妻,张某以个人名义向王某借款 5 万元,用于支付女儿的手术费,未告知李某。借款到期后张某未还款,王某起诉张某与李某,要求二人共同偿还。李某辩称对借款不知情,且该债务为张某个人债务。

法院审理认为,借款用于女儿的医疗费,属于 家庭日常生活需要的合理范围,即使李某不知情,仍应推定为夫妻共同债务。最终判决张某与李某共同偿还 5 万元借款及利息。

裁判要点:为家庭成员医疗支出的小额借款,即使另一方不知情,也应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

案例二:大额债务的举证责任与认定

赵某与孙某系夫妻,赵某以个人名义向刘某借款 300 万元,用于其个人独资企业的资金周转,未告知孙某,也未取得其签字。借款到期后赵某无力偿还,刘某起诉赵某与孙某,主张该债务为夫妻共同债务,理由是 企业经营收益用于家庭生活,但未提供证据。孙某辩称对借款不知情,且企业经营与家庭无关。

法院审理认为,300 万元借款显著超出 家庭日常生活需要,刘某需举证证明借款用于夫妻共同生活或共同经营,但刘某仅主张 收益用于家庭却未提供银行流水、消费凭证等证据,应承担举证不利后果。最终判决该债务为赵某个人债务,孙某无需承担责任。

裁判要点:大额债务需债权人举证证明用于共同利益,无证据的视为个人债务。

案例三:事后追认构成共同债务

陈某与周某系夫妻,陈某以个人名义向吴某借款 20 万元用于装修夫妻共同住房,未告知周某。后吴某多次催款,周某通过微信向吴某表示 会和陈某一起尽快还款。借款到期后二人未还款,吴某起诉要求共同偿还。

法院审理认为,周某通过微信作出 共同还款的意思表示,构成事后追认,该债务应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最终判决陈某与周某共同偿还 20 万元借款。

裁判要点:夫妻另一方事后以明确方式表示共同还款,构成追认,债务转为共同债务。

五、风险防范:夫妻双方与债权人的权益保护策略

(一)夫妻双方的风险防范

事前防范:明确借贷合意

一方需对外借款时,若用于家庭生活或共同经营,应主动与另一方沟通,争取共同签字或书面确认;

若另一方不同意借款,应留存沟通记录(如微信、短信),避免后续被认定为共同债务。

事中监控:关注资金流向

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关注家庭资金的收支情况,若发现配偶存在大额不明借款,及时留存证据(如银行流水、借款合同);

若配偶将资金用于个人挥霍或违法活动,立即固定证据(如消费记录、赌博证据),为后续主张个人债务提供支撑。

事后应对:积极举证维权

被债权人起诉承担共同债务时,及时收集 借款未用于家庭生活”“无共同合意的证据,如分居证明、配偶个人消费凭证、债权人明知借款用途的证据等;

委托专业律师梳理证据链,明确举证重点,避免因证据不足承担不利后果。

(二)债权人的风险防范

事前核查:确认借贷合意

向已婚借款人放贷时,优先要求夫妻双方共同签字;若借款人主张 另一方不知情,应要求其提供书面声明,并明确告知 可能仅为个人债务

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与另一方核实借款事宜,留存沟通记录,避免后续争议。

事中留存:固定用途证据

要求借款人书面说明借款用途,并留存资金流向证据(如要求借款转入指定账户,注明用途);

若借款用于企业经营,收集企业工商信息、经营文件等,证明企业与借款人的关联关系,为后续主张 共同经营提供依据。

事后追偿:精准锁定责任主体

债务到期后,若借款人无力偿还,及时核实债务性质:属于共同债务的,将夫妻双方列为共同被告;属于个人债务的,仅起诉借款人,避免浪费诉讼资源;

发现借款人转移财产或夫妻双方恶意串通逃避债务时,及时申请财产保全,维护自身权益。

六、常见误区:夫妻债务认定的五大认知偏差

误区一:夫妻关系存续期间的债务都是共同债务

纠正:《民法典》实施后,婚姻关系存续不再是共同债务的唯一推定依据。大额债务需债权人举证证明用于共同利益,否则视为个人债务;小额债务虽推定为共同债务,但另一方能证明未用于家庭生活的,仍为个人债务。

误区二:离婚后就不用承担前夫 / 前妻的债务

纠正:若债务为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共同债务,即使已离婚,仍需承担连带责任。离婚协议中的 债务由一方承担约定,不能对抗债权人,债权人仍可要求另一方偿还。

误区三:只要我没签字,就不用承担债务

纠正:即使未签字,若借款用于家庭日常生活,或事后追认(如参与还款、口头认可),仍需承担共同债务;反之,若借款为大额且未用于共同利益,即使签字,若能证明受欺诈、胁迫,也可主张债务无效。

误区四:债权人明知借款用于个人用途,仍可要求另一方偿还

纠正:若债权人明知借款用于借款人个人挥霍、违法活动等,且未用于夫妻共同利益,该债务为个人债务,另一方无需承担责任。债权人的 明知可成为另一方的免责理由。

误区五:共同债务必须平均分担

纠正:共同债务的内部分担可由夫妻双方约定,约定优先;无约定的,按法律规定平均分担。但对外而言,夫妻双方需承担连带责任,债权人可要求任意一方偿还全部债务,偿还方再按内部约定或法定比例追偿。

结语

夫妻一方借贷后的责任认定,核心在于 债务用途合意与否,《民法典》确立的 共债共签”“家庭日常生活”“共同利益用途三大原则,既防止了 被负债现象,也保障了债权人的合理权益,实现了 夫妻权益保护交易安全的平衡。

对夫妻双方而言,需树立 事前沟通、事中留证、事后维权的意识,避免因债务认定纠纷损害自身权益;对债权人而言,需强化 风险防控理念,通过要求共同签字、留存用途证据等方式,降低坏账风险。

在司法实践中,债务性质的认定往往需要结合具体证据综合判断

 


媒体联系

地址:上海市普陀区长寿路285号9楼B座(恒达大厦)

邮编:200333

电话:13818596635

传真:

邮箱:342959443@qq.com